贯彻五大理念 推进全面改革
努力为“十三五”发展起好步开好局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第八届二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2016年2月28日)
方剑乔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特邀代表和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15年主要工作和“十二五”发展成就
201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学生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可喜的进步。
(一)勇于攻坚克难,富春校区顺利竣工启用
确保滨江学院(富春校区)迁建工程项目按期竣工并投入使用是2015年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学校党委的有力领导下,学校各部门和相关学院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全力推进迁建工程建设,顺利完成搬迁,一所占地500亩、建筑面积20余万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校区于9月17日正式启用。建立健全教学、学工、后勤、安保、党政等方面制度近70项,及时解决入驻后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富春校区运行平稳有序。
(二)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本科人才培养卓有成效。全面开展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有效促进专业内涵提升。开展基层教学组织考评与示范展示,不断夯实教学工作基础。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遴选临床教学示范基地8个,认证教学医院23家。持续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建立了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混合式课堂、翻转课堂。实施教学管理效能提升两年行动计划。接受省教育厅教学巡查并获好评。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项目1项。获“十三五”规划教材主编17部。学科竞赛取得突破性成绩,获2015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特等奖,国家级竞赛二等奖2项,全国医药院校竞赛一等奖2项,省级竞赛一等奖16项,省级一等奖以上奖项数较2014年翻了三番。成功承办首届省大学生护理学科竞赛。
研究生教育不断推进。完善学位点布局,加强学位点建设,自主设置目录外学位点2个;完成临床医学、中医学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国家专项评估,中医博硕士专业学位点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点获得重新确认。制定或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15门,完善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专硕与规培结合的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学校入选教育部研究生课程建设首批试点单位。实施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完成新一轮导师遴选。探索博士生“申请-审核制”招生改革。博士后进站9人,获博士后基金7项。
学生教育管理得到加强。实施新生始业教育学期制改革,加强学业指导和预警管理,完善学生奖助体系,学生满意度提升到85.4%。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省内高校形成一定影响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获省新苗人才项目53项,省“挑战杯”一等奖2项,16名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获全国和省级体育竞赛金牌7枚。本科生初次就业率96.67%,硕士研究生初次就业率97.08%。招收本科生3151人,文理一批投档线创新高,分别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和第三。招收博士生53名,硕士生549名。成功承办香港思源基金会2015年全国年会。
继续教育培训明显拓展。新增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点10个、专业3个,学历教育招生1569人,较上年增长95%。获批设立浙江省中小学生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基地,进一步拓展“西学中”等继续教育项目。社会培训取得突破,开启了国家职业鉴定所、省医药行业职业鉴定站、亚健康职业鉴定站3个平台共同支撑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新局面,积极开展健康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鉴定。继续教育绩效较上年增长124%。
教育国际化取得新进步。获批与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作建立孔子学院。与国(境)外13个机构达成合作意向,积极推进与捷克的中医药合作。开展学生对外交流项目24个,出国境交流一个月以上学生71人,较上年增长34%。拓展留学生招生渠道,学历留学生达315人,较上年增长25.5%。启动国际教育教改专项,30门医学及公共基础课程实现全英文授课。
(三)着力协同驱动,学科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学科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按计划推进重点学科建设,2个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和1个二级学科建设顺利,10个“十一五”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顺利通过验收,其中金匮要略等4个学科为优秀;15个“十二五”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通过中期检查。积极申报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项目,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入选A类项目,护理学、药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6个一级学科入选B类项目。转化胃肠病学获批进入省医学创新学科建设计划。2个省重点实验室和1支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通过验收,3个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通过考核,“免疫性疾病中医诊治协同创新中心”获得省级认定。获得财政资助学科建设经费5233万元。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年获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323项,其中国家级36项、省部级123项,纵向科研经费4092万元。获2015年度省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奖数为历年最多;获2015年度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57篇,较上年增长21%。修订科研管理制度8项,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50余场次,进一步优化科研环境、活跃了科研氛围。
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积极融入健康服务业发展,参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意见》等有关文件与法规的起草或咨询。新增江西省樟树市为校地战略合作基地,协助丽水市成功申报浙江省景宁畲族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支持磐安县规划建设江南药镇和海宁市建成“中医药文化展示馆”,举办甘肃省渭源县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达成横向课题36项,到校经费518万元。
(四)彰显特色优势,附属医院建设取得新进展
附属医院发展不断向前迈进。加强医院发展引领,指导各直属附属医院科学制定医院发展规划。建立医疗工作例会制,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完善专科建设评估制度,实施重点专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评估,凝练名中医工作室“浙江模式”。医教一体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双下沉”工作取得新成效。附属一院成立首个覆盖全省的中医医疗联合体,下沙院区科研综合楼投入运行,新增床位800张;全年门急诊251万人次,出院5.7万人次。附属二院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监管体系,优化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诊疗及护理方案,积极拓展医疗业务范围;全年门急诊77.4万人次,出院1.82万人次。附属三院不断强化针灸、推拿、康复诊疗特色的培育,积极拓展康复医疗服务链;全年门急诊64.8万人次,出院1.01万人次。各医院药品收入占比、平均住院日、均次费用均有所下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推进与非直属附属医院全面合作。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与非直属附属医院全面合作的若干意见》,建立健全与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合作机制。加强非直属附属医院的规范建设和管理。加强专业学组建设,促进医院学术交流。举办附属医院工作会议和首届迎新春文艺汇演。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成为我校滨江学院附属医院。
(五)加大引培力度,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人才引进取得新成效。制定《进一步加强优秀紧缺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探索精准引才机制,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全年引进各类高水平人才11人,其中全职引进8人,柔性引进3人,中医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取得新进展。公开招聘录用新教职工94人,新进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85.7%。
师资培养不断加强。建立校内“人才清单”制度,积极申报各类人才项目,新增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省卫生领军人才2人、省医坛新秀8人。完善新教工入职培训和新教师规范化培训,组织开展各类教师培训活动40余场,4名新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完成第四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境)研修遴选,公派出国(境)研修3个月以上教师28人,同比增加27.3%,其中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资助4人。7位教师参加教育部及省内高校访学,获访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7个。
(六)完善体制机制,学校发展保障逐步加强
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健全。学校《章程》获得省教育厅核准并正式实施。进一步完善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制定或修订各类学术机构章程,组建了新的校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以及各学院教授委员会,将民主办校、教授治学落到实处。加强校院两级管理,完善以目标为导向的部门单位年度工作考评办法。完成第二轮岗位设置与聘用。修订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五六级职员评聘办法、个人年度考核办法和科研奖励办法。养老保险改革政策得到落实。统战、群团、离退休工作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加强教育基金会建设,到账捐资1050余万元,较上年增长超过一倍。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推进实验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新增教学科研设备3955万元。建立多校区信息与教育技术运维服务体系,完成Blackboard平台升级,多媒体教室、无线网实现全覆盖,新增标准化考场130个。建成4.3万平方米的富春校区图书馆,两馆区实行一站式服务,更新数据库22个,图书信息服务延伸至附属医院。
后勤服务进一步优化。完成动物实验中心等改建工程11项,全年完成教学用房维修、公共部位修缮改造等工程2073平方米。加强对托管物业项目的监管,积极实施“阳光厨房”工程,餐饮等服务品质有所提升。优化班车运行方案,开通了富春校区师生公交服务专线。建成节能监管平台,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资产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建成新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采购信息化管理平台完成升级。完成资产清查盘点。全年招标采购项目130余项,富春校区物业项目招标工作被评为全省唯一的2015中国政府采购奖精品项目奖。做好饮片公司改制及后续工作,实现企业平稳过渡,资产经营公司所属企业实现净利润约1300万元。加强和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有效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学费收缴率达99.57%。学校总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
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推进。加强校院两级安全管理,开展全校安全隐患大检查8次,及时整改安全隐患。组织校园反恐防暴应急演练、消防疏散逃生应急演练6场。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等文件,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完善技防设施,重点部位监控全面到位。规范两校区交通管理。认真做好敏感时期和重大活动的安保工作,及时妥善处置各类安全事件。学校被评为杭州市2015年度“平安示范单位”。
(七)履行主体责任,党建思政工作不断推进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阶段成效。认真谋划“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从严从实抓好思想教育、党性分析、整改落实和立规执纪。共讲授专题党课108场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参加3次集中学习研讨,高标准严要求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分析并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省教育厅“教育之江”微信平台对我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报道。
宣传思想工作扎实推进。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的学习。出台实施意见推进思政理论课改革,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定期开展师生思想动态研判和网络舆情分析,严格课堂讲坛论坛管理,组建远志网军队伍,开展“净网行动”。改进新闻宣传工作,主流媒体大篇幅正面报道我校33篇、头版7篇;入选全国中医药院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十强,省高校新媒体风云指数榜进入十强5次。
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调整任免中层领导干部8名,选拔任用工作实行“一人一档”,全程纪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组织党章党规党纪集中轮训,牵头举办滨江(萧山)片区干部校际联合培训班2期。严格干部管理监督,对中层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证件进行了专项清理。
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例会,成立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会,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年度述职考评。完成基层党组织星级评定,组织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深入开展支部建设创新,党建工作更具特色亮点,获全省高校优秀“微型党课”1项。全年发展预备党员504名,举办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培训班4期。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推进“三会一课”制度落实。认真做好第二次党代会筹备工作。
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深化。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组织全体党员深入学习《准则》和《条例》。查摆新增校院两级廉政风险点81个,制定防控措施123条。继续加强对基建、采购、招生、科研经费、附属医院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廉政监督,全程做好滨江学院迁建工程的监督把关。持续开展正风肃纪检查。开展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专项审计调查。配合完成省审计厅对书记校长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认真落实审计整改任务。
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明显。广泛开展学校精神、校训的宣传教育,优化校旗校标,制作传唱校歌,举行首个“校庆日”活动。成立上海、北京校友会,组织校友值年返校月活动,全年接待近千名校友返校。开展富春校区景观认捐活动,募集景观建设项目220余个。建成中医药文化碑廊等具有中医药元素的校园景观。举办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等各类活动110余项,远志大讲堂11场。开展“中医药进万家”等中医药特色活动20余项,拍摄《国医之路》大型纪录片4部。举办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
各位代表,2015年是“十二五”发展的收官之年,我们较好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
五年来,我们按照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抓改革、强内涵,增实力、创一流,胜利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学校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们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个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规划教材等一批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综合排名居全省前列,学科竞赛取得突破性成绩,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医类专业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高考录取第一批文理科分数线稳居省属高校前三位。
我们着力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新增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A类项目,6个一级学科入选B类项目;2个学科成为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7个学科成为省重点学科,15个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我们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5项、省部级438项,国家自然基金年均立项数由6项增加到40项左右,省部级项目年均立项数由45项增加到80项,973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零突破,纵向科研经费超2亿元,为“十一五”期间的12.8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
我们着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新增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一批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从17.9%提升到36.2%,高级职称比例从45.5%提升到55.4%;出国(境)研修3个月以上教师达80余人;获批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3支;学校成为省属高校唯一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我们着力助推附属医院发展。附属医院床位数从2449张增加到3265张,年门诊服务人次从328万增长到385万,年住院人次从5.5万增长到8.5万;附属一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通过验收,科研综合楼投入使用;附属二院和三院分别通过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审定;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12个;建立省级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32个;“双下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托管县级医院7家;学校与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合作与交流得到加强。
我们着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初步建立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以学术委员会为最高学术机构的学术治理体系,以目标绩效为导向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调整和优化了二级机构设置,成功实施了校企改制。
我们着力完善条件保障体系。顺利建成富春校区,有力改善了办学条件;完成大型维修改造项目13项;初步构建成高效、安全、稳定的校园网络运行环境;图书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五年运转经费总收入20.78亿元,“三公”经费支出逐年降低,2015年为2010年的28.4%。
我们着力加强党建思政工作。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明显成效,思政工作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有效落实,抓党建促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
各位代表,“十二五”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校师生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也是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与全国同类先进院校和省属先进院校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术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优化,办学的国际化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十三五”是学校事业发展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根据政府的战略布局和政策导向,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医药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学校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今天提交大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
“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学生为本、学术至上”,承担中医药传承发展重任,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着力加强学科专业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中医药卫生事业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指标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和浙江省属院校前8位,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初步建成以中医中药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优势突出,具有国际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推进“十三五”发展,实现“十三五”目标,必须坚持学术立校,注重人才强校,突出特色办校,强化质量兴校,推进依法治校。
(一)全面推进人才培养
强化立德树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有机融合的素质教育体系。深化思政理论课改革。完善书院制学生公寓管理服务模式。完善学生激励、资助、帮扶机制。保持毕业生就业率稳定,提升就业质量。承办好2017年全国学生运动会赛事。
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完善专业调整淘汰机制和招生计划动态调控机制。做强中医、中药类专业;做实医学、药学类专业;做大医技、护理类专业;优化提升工、管、文类专业;谋划布局健康服务业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3~5个。争取省“本科院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着力打造若干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专业。
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特区建设。扎实推进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实施临床医学院专业平行设置。建立和完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籍管理制度、课程修读制度和学业引导、激励、干预机制。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公共基础课修学机制和授课模式,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加强MOOCs、虚拟实验室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运用,争取有4门以上MOOCs进入国家级平台。推进规范化教学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平台项目2个。建立教学成果培育机制,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以上。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争取获全国性学科竞赛一等奖以上奖励5项,力争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取得一等奖。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推进研究生教育工作。完善学位点建设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力争获得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点。强化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着力提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推进博士生“申请-审核”选拔工作,扩大全脱产博士生比例。完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力争学位论文抽查合格率100%,发表SCI论文数每年增长20%以上。试行导师带教滚动机制和双导师制,不断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完善博士后培养机制,提升博士后对学校的学术贡献度。
(二)全面推进学科提升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规范和优化学科及研究所设置。完善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带头人负责的校院二级机构三级管理体制。制定“一流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方案,落实年度推进举措。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10%,药学等5~6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30%;力争药理学和毒理学、临床医学等进入ESI前1%学科。发展与中医药及健康服务业相关的新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学科体系。
推进科技平台建设。构建适应科技工作链条式发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三大科技平台。整合资源搭建医学科研中心、药学科研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建成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力争成为全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主阵地。建立“浙八味”研究所或协同创新中心。积极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级以上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国家和浙江省创新驱动需求,加强重大项目牵引,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为主要着力点,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主要目标,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问题的应用研究能力。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国家社科基金5项以上,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以上、省政府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以上,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取得突破。
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积极参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教师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和科技创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年度涉企科技经费逐步达到1500万元。建立校地合作定期联系与阶段评估机制,设立科技服务中心4~5个,与1~2个市、县开展深层次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建立技术创新组织4~5个。
(三)全面推进医院发展
强化大学附属医院功能。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运作管理机制,推动医教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更好发挥医院的医教协同培养人才主阵地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发挥中医药原创科技优势,积极开展疑难疾病防治和健康保障研究,努力在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方面取得新业绩。争取资源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扎实推进医院综合改革。主动顺应医改新趋势,积极参与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和社会办医,拓展医疗服务资源。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附属一院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优势,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中医医院前列,下沙院区按照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要求加快提升服务能力水平。附属二院要进一步强化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健全中西医结合功能,力争进入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先进行列。附属三院要进一步夯实西医基础,发挥针灸推拿康复特色,力争成为以针灸推拿康复为优势、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医特色医院。采取灵活机制,创造条件建成附属口腔医院。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推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注重凝练核心技术,在省级医院中形成特色鲜明的医疗服务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或影响力的专科群。发挥名中医工作室在人才培养和医疗服务中的引领作用。探索互联网+医疗模式和云医院运行方式。
(四)全面推进开放办学
全面加强校内开放。推进学科之间的开放交流合作,建立学科之间的教学协作机制,规范学院授课教师聘任管理。加强教学科研公共平台统筹管理,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完善校内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校内科研协作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跨学科、跨学院组建研究团队或虚拟研究机构开展学术攻关。
扩大面向社会开放。完善人才培养开放机制,加强与知名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通识类课程讲授,扩大校际之间的学生交流培养。完善开放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与行业、企业、院校(所)共建平台、共享资源等模式,承担大项目,争取出成果。健全开放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支持应用型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成为“双师型”教师。
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争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新突破。扎实推进葡萄牙中医孔子学院建设。拓宽师生国外交流学习渠道,拥有一个月以上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逐步达到5%。完善留学生教育运行管理机制,建立适应国际教学要求的师资梯队,增设全英文授课专业,积极扩大学历留学生规模,优化留学生国别地区结构,留学生占在校生比例逐步达到4%。
全面参与服务健康浙江战略。着力在国家政策、行业需求和学校优势的结合点上进行协同创新,积极融入大健康产业发展。建好浙江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研究指导中心,建立健康养生产品研发中心。创造条件开办若干家学校自主、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校办企业。大力开展医药健康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五)全面推进人才战略
健全人才建设机制。完善“人才清单”制度和校院两级人才引培机制。建立健全优秀中青年学者引进、选拔、培养和储备体系。完善新聘教师遴选制度,新招聘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达到90%以上。完善医教结合“双师型”人员双向流动、竞争择优的遴选管理机制。完善教学科研奖励政策,分类引导教师安心教学、潜心研究、投身服务。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着力实施“5151远志人才工程”,力争引进或培养5名院士、“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10名省特级专家、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50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突出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100名具有学术发展潜力并崭露头角的学术骨干。加强学术团队建设,重视人才团队的引进。力争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达到60%。
促进人才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国内外访学进修机制,支持100名教师到国内及境外高水平院校或研究机构访学进修,力争专任教师留(访)学六个月及以上比例逐步达到40%。加强和完善新教师规范化培训,实施临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探索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分类培养机制,促进教学科研管理和实验技术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六)全面推进机制改革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施学校《章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学术立校与民主治理并举,落实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职权,加强教代会建设,筹建学校理事会。加快形成以发展为导向、责权利相统一、资源配置合理、管理队伍健全、机制运行畅通、民主监督有效的学院管理体制。明晰机关职权清单,强化二级学院科教管理职能,形成服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完善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部门(单位)考核机制。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员分类管理,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人员特点的考评体系。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竞争和淘汰机制。建立机制引导年轻教师提高科研、医疗等水平,高职称教师重视一线教学,促进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完善职员管理机制,实行辅导员分类培养、分流发展。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在高层次人才中探索试行目标年薪制。
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学术创新、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有利于调动积极性的校内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定额核算、动态调整、有偿使用的公用房管理使用机制。将工作绩效与年度经费预算执行相结合,建立以基本拨款为主,绩效拨款、特殊拨款和校外来源经费配比拨款为辅的经费预算机制。
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形成根本制度稳定、基本制度完备、具体制度配套的制度实施体系、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权利救济渠道和制度,保护师生合法权益。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使遵纪守规、依章办事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十三五”期间,我们还须加强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多校区办学功能,科学规划用房布局,推动各校区有序运行、协调发展;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为师生创建一个安全、便捷、智慧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和经费筹措,提高经济运作水平,改善职工生活待遇。
“十三五”期间,我们还须贯彻从严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校园建设,重视做好群团、统战和离退休工作,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充分发挥党建思政在学校“十三五”改革发展中的领航、护航作用。
三、2016年主要工作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五年看头年、关键在首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强化重点突破,坚持学术立校,注重人才强校,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十三五”发展起好步、开好局,努力在促进“健康浙江”建设和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坚持社会需求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围绕2017年高考制度改革,制定各专业建设规划,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内专业审核性评估。积极规划顺应健康事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或专业方向,筹建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探索临床医学院专业平行设置的可行性。完善通识课程体系,加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公共基础课修学机制,精简课程教学时数。改进学评教方式,引进教学效果第三方评价机制。推进规范化教学基地建设,成立创业学院。探索学科竞赛纳入教学体系方案,争取全国学科竞赛获奖取得突破。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建设。切实做好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培育推荐工作。
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完成一半以上学位点自评估。完善招生复试办法,合理统筹硕博士的招录工作,推进博士生“申请-审核”选拔工作,扩大全脱产博士生比例和进站博士后数量。优化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培并轨培养方案。实施学院、学科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学位论文过程把关,争取硕博士生全年发表SCI论文增加20%以上。创造条件建立研究生海外交流学习平台,省内外交流学习一学期以上研究生增长20%以上。开展新一轮研究生导师培训,建立导师优胜劣汰机制。
加强学生素质培养。落实立德树人各项举措,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崇德修身。大力开展以专业培养和素质提升为导向的社团活动及各类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形成“以学业为重”的成长观和认知度。加强心理健康和体育教育。统筹学院学工、团学一体化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学生办事大厅功能。推进学生公寓书院制,深化文明寝室建设。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力争招生规模有一定增长。
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争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制定实施孔子学院建设方案。争取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增幅达20%。发挥政府和学校奖学金作用,继续扩大留学生规模,优化生源结构,力争学历留学生达350人以上。
(二)实施一流学科工程,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推进学科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实施省一流学科建设。确定临床学科的设置。制定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启动学科评估与考核。完善科研机构设置和运作机制,构筑虚实并存的各类校级、院级研究所(中心),推进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的筹建。健全科研资源配置与共享机制。建成药学科研中心,启动医学科研中心建设。重点建设好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重新规划中药炮制中心的定位与目标,争创省部共建科技平台。推动免疫病中医诊治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促进科研水平提升。围绕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加强科研主动设计,谋划好国家级重点项目、重大成果的培育。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加强和优化过程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结题验收率和经费预算执行率。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35项,纵向科研经费3500万元,到校涉企项目经费1000万元;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以上,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以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50篇以上,高影响因子论文有新突破。
(三)发挥医药特色优势,服务“健康浙江”战略
推进附属医院改革发展。改进医院运行管理,加快培育和形成诊疗特色优势,不断拓展医疗合作和服务网络,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医院药品收入占比、平均住院日、均次费用继续下降,病人满意度95%以上。进一步完善医教结合机制,促进医教研协同发展。推进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争取建立浙江省中医国际医疗中心。筹建附属口腔医院。强化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功能,新建非直属附属医院1-2所。
积极融入健康产业发展。落实校地合作项目,在磐安、常山等地设立科技服务中心。围绕中医药健康服务、中药资源及新产品开发,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共建技术创新组织。明确浙江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研究指导中心职能定位,筹建健康养生产品研发中心或“浙八味”研究所(中心),切实有效参与健康浙江和中药产业化建设。积极搭建健康服务业教育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试行成人教育学院目标责任制管理与考核。
(四)深化人才强校战略,改善师资结构层次
加大人才引培力度。制定人才引进与培养清单,全面启动“5151远志人才工程”;以培养教学名师、名中医(师)为目标,实施远志名师培养计划;以培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项目和入选国家、省人才计划为目标,实施远志杰青培养计划、远志优青培养计划。加强对拟引进人才的学术评价,建立校内外同行联合评价制度。完善人才引进、内培的激励政策与考核机制,建立校院两级人才外引内培责任制和联系人制度。建立博士后公开招聘和岗位试用制,新招聘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85%以上。
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制定师资培训规划。优, , 化新教师规范化培训,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助讲助研制。拓展教师教学发展培训项目,全面开展“双师型”人员教学技能培训。完善教师参加国内外研修访学和攻读博士学位政策,实行“访问学者”培训制度,出国访学六个月以上教师达到20名。建立健全支持应用型专业教师赴企业培训或实践的机制。
(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管理绩效水平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保障。落实学术委员会及其各专门委员会和学院教授委员会职权,推动教授治学。完善群团组织、民主党派、统战团体以及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初步明确校院两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二级单位和职能部门目标管理制度,激励不同类别学院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加强和完善富春校区管理。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人员分类管理、分类考评机制,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人员安心教学,潜心研究,投身服务,作出贡献。完善“双师型”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人员、学生辅导员、教务员、实验员等人员职业化的保障机制。修订教学业绩考评和奖励办法。完善校院两级自筹收入分配制度和薪酬分配办法,让全校教职工在推进学校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六)加强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办学条件环境
完善后勤资源财务保障。做好各校区用房布局规划,完成滨文校区用房调整及修缮。实行科研实验用房有偿使用制度。启动滨文校区体育馆副馆建设,完成富春校区风雨操场、药学科研中心装修等工程。实施低值易耗品采购管理改革。建立实验仪器设备绩效考核机制。提高预算执行率和资金使用绩效,加强学科经费统筹使用。促进校办产业健康发展。
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初步完成教学、科研、人事等信息服务平台的整合,推进适应多校区办学模式的数据中心建设。建成移动校园系统和滨文校区二期无线网络。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机制和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善两校区远程教学环境,进一步丰富和优化网络教学资源。推进图书档案信息化建设。
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两校区安保运行方案。开展实验室安全、宿舍消防隐患等专项整治,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化解。完成滨文校区消控系统改造和车辆管理系统建设。丰富安全教育载体和形式,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确保通过全省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安全工作评估。
(七)贯彻管党治党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开展中层后备干部遴选,重点加强业务型干部、党外干部梯队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持续推进干部作风建设,严格干部管理与监督。完善干部考评机制和“双肩挑”干部管理机制,激励广大干部干事创业。
抓好宣传思想工作。精心组织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落实好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职工学习活动日等制度。推进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建设,强化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推进思政理论课改革,提高思政教育实效。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切实防范舆情风险。强化主流媒体宣传,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党建工作专题分析研判制度。运用“党建+”思维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抓好以学院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支部星级管理。注重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特别是高端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根据上级部署,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上级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要求,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制定《二级单位履行主体责任实施办法》。深入学习贯彻《准则》和《条例》,不断增强纪律规矩意识。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开展制度执行情况检查考核。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督实效。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强化执纪问责。
推进文化校园建设。深入开展校训精神的教育与传承,完成校歌MV拍摄。加强学术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开设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和微信平台,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课堂。办好各类文化节,做好各类先进评选,营造积极向上、弘扬正气、崇尚先进的校园文化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和衷共济,攻坚克难,为顺利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开创学校“十三五”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