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民主管理 > 正文

学院第五届四次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5年03月15日 00:00      文章来源:校办      作者:肖鲁伟      浏览次数: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努力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

-----在学院第五届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2005年3月12日)

肖鲁伟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学院委托,向大会汇报学院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和今年的工作思路,提请大会审议。

一、2004年的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广大师生员工同心同德、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学院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教学、科研、医疗、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基本完成了2004年确定的工作目标。

(一)办学基本状态

截止2004年12月,全日制本科生达到8501人,同比增长23.3%,其中本部4353人、独立学院4148人;研究生452人,同比增长31%,其中博士生54人、硕士生398人;本部教职工680人,同比增长5.4%,专任教师413人,正高57人,副高149人,生员比13:1。全年完成各类教学总时数16万,其中本科生11.3万学时、研究生2.95万学时、成教生0.85万学时、留学生0.9万学时。全年经常性经费收入14168.2万元,剔除基建支出,其他各项支出12808万元,结余1360.2万元。

(二)教育教学工作

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完成了《中医学》等5个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的年度检查和省教育厅对我院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和新设专业的验收抽查工作。针对精品课程建设,制定了《本科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2004年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评审工作,《计算机文化基础》等9门课程被列为院级精品建设课程,《金匮要略》等3门课程申报了2004年度省级精品课程并获得立项。重视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新增教学医院13所,其他各类实践基地176个。加强实验室建设,获省教育厅批准建立学院医学信息示范中心建设经费200万元和资助中医系临床技能实验室建设经费50万元。新建了临床听力学实验室、仿真耳实验室、助听器学实验室、生化分离工程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等5个,扩建了临床技能实验室、物理实验室、药学系精密仪器室、计算机系公用机房和专业实验室等1500余平方米。

加强教学管理。制定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完成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申报工作。修订了口腔医学等3个新设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印了15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改进外语、计算机教学,在2004级本科生中实行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英语四级全国统考以80.7%的通过率获全省第一名。加强选修课管理,确定并开设了180门选修课,实现了网上选课。制定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修订了《学生手册》。完成2003级学生转专业工作,有20人校内转专业,10人转入他校学习。申请增设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八级笔试口试考点,其中笔试考点已获批准。积极开展教学评比活动。完成2004年学院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共评出学院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有8人在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有10个优秀课件在学院第三届多媒体教学软件评选活动中获奖,其中4个课件在省高校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中获奖,并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关节病学》和《针灸学(英文版)》被确定为2004年省重点建设教材,至此我院已有省级重点建设教材8部。制定了《教材建设基金管理办法》和《教材报损基金管理办法》,规范教材建设经费的使用。重视高教研究,浓厚学术氛围。完成省教育厅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承办了省高教学会2004年第四次新世纪高等教育论坛,举办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学术讲座6次。

加大教学研究和质量监控。成立了教学研究与质量监控中心,加强期中教学检查,督促执行三级听课制度,修订教学督导组工作条例,完善教学督导工作,开展专题调查与调研,加强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评教、评管和评学方法。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被确定为教育部信息中心和方正研究院“奥思软件”的浙江省唯一论证基地,开设了教育部信息中心的53门认证课程和3期《方正奥思》论证培训。开设教育技术网站。完成多媒体信息系统改造工程,安装多媒体教室7个。全年完成多媒体课程教学2800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19%。完成并出版卫生部视听教材1部,《中医辨证训练》等2部教材中标2004年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完成《方剂学》网络课程及卫生部、省教育厅等单位8门网络和单机版课程的制作和《中国针灸学》等6门课程的网络实时视频课程制作。

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完成了2个新设博士点和4个新设硕士点的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全年共招博士生24人、硕士生175人。完成《研究生手册》和《研究生导师手册》的修订工作。完成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抽查工作。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出台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暂行规定》。稳步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组织开展了全省中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年共申报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22项、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107项。国际教育继续发展。招收了来自美、日、英、德、俄、韩、澳等20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和港澳台生223人,同比增长197%。

(三)学科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呈现良好势头。组织申报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基地3个,其中中药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申报成功,获建设经费4000万元。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学和中药资源工程学等3个学科被增列为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脑病基础学、中医实验动物学被增列为省中医药重点扶植学科。实验动物学科被列为第三批省医学重点学科。全年共获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640万元。中医临床基础学、中药学、针灸学及推拿学等4个省高校第四批重点学科接受了省教育厅的检查验收。中药学等9个学科申报了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组织医学动物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申报了2004年度省属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其中中医免疫风湿病实验室、中药资源工程学实验室和临床听力学及仿真学实验室被确立为2004年度省属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共获建设经费500万元。蛋白组学实验室、中药药效毒理实验室和护理模拟实验室接受了省财政厅主持的省属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检查。

科研工作成绩显著。全年通过16个途径申报各类课题227项,中标115项,其中国家863计划滚动课题1项,国家973协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教育部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4项,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7项,省科技厅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5项,共获纵向立项经费1039.9万元。全年共组织鉴定科研成果15项。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5项,浙江省中医药科技成果奖16项。顺利完成消星障滴眼液II期临床试验工作。全年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新药证书2本。全年共发表学术论文372篇,出版专著32部。

(四)附院医疗工作

附属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突出“医疗质量规范年”建设,科学管理出成效。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15.77%。年门急诊量1088461人次,同比增长20.31%。下沙院区继续发展,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35.7%,门急诊量同比增长29.7%。顺利通过了省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三甲”医院的复评。共评出新技术、新项目奖31项。圆满完成6个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任务,继续发挥现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基地的优势。全年完成各类教学任务8175学时,承担了临床各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任务。加强医院硬件建设,医疗综合楼已破土动工,医疗用房面积将增加3.2万平方米。医院制剂室与学院药学系联合组建了制剂中心,为医院制剂的生产和新制剂的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年新增设备632台(件),使医院设备总值达到1.5亿元。

附属新华医院以创建“三乙”医院为抓手,狠抓内涵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经省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正式升格为三级乙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了浙江名中医馆分馆和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中心等7个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临床与研究中心。重视教学科研工作,确立省级重点学科1个、重点扶植学科2个、院级重点学科6个。健全了临床教学办公室和个教研室,对教研室定期进行教研活动检查。重视硬件设施建设,新增医疗用房3500平方米,增加床位60张,购置医疗仪器设备700万元。全年门急诊354153人次,同比增长8.81%,完成业务总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18%。

附属针推医院依托原学院附属门诊部的医技力量和针推系的教研力量,实现医教研的全面结合。在加强基本建设的同时,购置了必需的医疗设备,重点引进了一批临床急需的人才,整合机构,健全制度,11月初通过了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并获得新办医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12月正式挂牌开业。全年门诊量13万人次,同比增长18%,完成业务总收入2200余万元,同比增长10%。

通过学校与医院的共同努力,进一步理顺了医院的体制,完成了院系合一,真正实现了医教结合,为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条件保障工作

完成滨江学院竣工收尾工作,其中实验楼群和行政综合楼2个项目获2004年度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奖。完成总面积1514平方米辅助用房工程的竣工验收。总面积3704平方米的食堂改扩建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学院1、3、24号楼以及多媒体教室的改造与搬迁工程。全年添置固定资产4200余台(件),价值1250余万元,低值耐用品2700余台(件),价值60余万元,消耗品采购130余万元,为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校办企业进一步发展,中药饮片厂全年销售总额突破3000万元,产生利税160万元;发行站全年销售总额达到3700万元,产生利税103万元。

加强图书信息服务工作。图书馆全年累计入藏纸质文献2万余册、电子全文文献25.6万份,接待借还读者10万人次,借还书刊16万册次,图书流通率近50%。完成查新检索180项。《学报》办刊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教育部高校学报优秀期刊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并据《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分别排在同类期刊的第四、第十位,2004年再次被确定为中国科技类期刊核心期刊。全年共收稿件858篇,特约稿54篇,实际刊用288篇,退稿率66.4%。加强档案的科学管理与利用,上架档案共1118卷,提供档案利用1259卷、照片230张。编印了《浙江中医学院2003年年鉴》。完善校园网建设,校园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4年7月和12月,学院分别成功承办了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和华东地区高等中医药院校第十四届后勤工作研讨会,促进合作交流,广交各界朋友,这不仅是学院办学条件改善的结果,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

(六)内部管理工作

财务工作今年取得了阶段性成就,自扩招以来第一次实现了财务收支基本平衡。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学费收缴管理,完善收费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学生欠费率由上年度的6%降至3.3%。落实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加强收费票据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了《浙江中医学院教职工差旅费开支标准及报销规定》。做好贷款清理工作,增强贷款风险意识。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2人被确定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资助对象,3人被确定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5人被确定为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对象。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申报晋升各类专业技术职务120人,评审通过正高职称29人,副高职称51人。全年共接收应届毕业生32人,外单位调入6人。聘请4名国(境)外专家为我院客座教授,聘请外教2人。

加大审计工作力度。规范审计制度,制定了《浙江中医学院内部审计实施办法》。全年审计总金额8383.21万元,核减1031.54万元,核减率12.3%。此外还开展了采购比价审计、课时数审计、托管维修费审计、勤工助学和奖贷基金使用情况审计,切实维护了学院的根本利益。

(七)学生管理工作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的意见》,完善了学生工作体系,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取得实效。在校外公寓建成4个活动室和4个阅览室,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我院建设的“学生党员之家”在全省评估验收中名列第二,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加强形势政策课建设,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全年共完成近3000学时的教学任务。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等主题宣传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生“两课”教学和体育艺术教育工作。

认真做好招生就业工作。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招生宣传,扩大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全年共招本科生2490人,超额完成招生任务。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召开全院就业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做好200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功主办了浙江省医药类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圆满完成省教育厅对我院就业工作的评估。

积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条例》等6个文件,进一步规范学生资助工作。截止2004年12月,我院经济困难学生达到1327人,占学生总数的14.8%。全年获国家奖学金18人、省政府奖学金54人,发放金额21.6万元;办理国家助学贷款441人,发放贷款额200万元;有近1200人次参加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发放金额53万元;有747人次享受学费减、免、补、缓,累计金额76万元。

(八)对外交流工作

全年共有33批53人次分别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台湾等1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援外医疗、洽谈项目,先后接待了24个国家和地区共105批469人次来校考察、访问、洽谈项目、讲学等。全年共接待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来访43批228人。

2004年4月17日-20日,学院主办了“中医中药针灸诊治疑难杂症国际学术会议”,这是我院首次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共有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单位47位来宾参加。

(九)党建思政工作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院深入开展了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三树一创”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完成学院新一轮机构改革和干部评聘工作。共聘任中层领导干部79人,科级领导干部59人,评定调研员、助理调研员21人,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48人。全年共发展党员387人,同比增长24.5%,其中教工17人,学生369人。

加强干部廉政教育。组织全院党员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组织科以上干部观看反腐倡廉书画展,开展了党员干部赌博问题专项治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全年编辑出版院报15期共60版。加大学院综合治理力度,切实维护了学院的安全与稳定,2004年学院被评为“浙江省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加强教代会建设,推进学院民主管理,切实维护了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创新离退休工作,发挥离退休老专家的业务优势,由离退休老同志主办的第二门诊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年用于老同志各项活动经费及福利费近40万元。统战、共青团等各项工作都有新进步,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学院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学院把发展作为兴校的第一要务,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结果,更是学院广大教职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积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院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院发展建设的各位领导、向为学院改革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教职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与浙江省建设“经济强省”、“人才强省”、“卫生强省”、“教育强省”的目标相比,与先进的兄弟院校相比,与把我院逐步建成教学研究型的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发展目标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较大的差距。人才基础薄弱,拔尖人才不多;学科力量不强,缺乏领军人物;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省平均水平;创新能力不强,投入多产出少;管理水平落后,成效不够明显;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程度各有不同,但都制约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学院办学层次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5年的工作部署

2005年是学院保持良好良好发展态势,全面完成“十五”规划所确定的任务,为“十一五”时期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学院的各项事业迎来了全面建设、全面提升的发展机遇期。学院党委审视度势,适时提出了更名大学和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同时,学院的各种机制体制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也日益凸现,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教学资源进一步趋紧,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学院已经进入了以提高质量效益为重点的走内涵发展道路为主的新阶段,形势逼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统筹安排好学院2005年的各项工作。

2005年学院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学院工作的第一要务,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更名大学和省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医教研和产学研的结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水平,促进学院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实现学院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在认真做好经常性工作的同时,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按照省教育工委的部署,在下半年集中力量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教育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八八战略”,紧密联系学院实际与党员队伍的思想现状,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组织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学院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党中央和国务院名义下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件,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央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充分发挥党、团和学生会、班级、社团等三大优势。要把加强和改进形势政策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提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实效性。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着力建设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确定心理健康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加强专兼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实效。大力开展学生实践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既要强化诚信教育,又要切实做好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不让一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把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切实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力争使学生党员比例达到10%左右。

继续开展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三树一创”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等“三项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加强各级干部的能力建设,特别是调查研究、观察判断、分析综合以及岗位管理能力,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差错责任追究制、AB岗工作制、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提高和扩大校务公开的程度和范围,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各级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主旋律,加强改进教育宣传和思想理论工作,努力营造学院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制约中医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是教学质量问题,提升浙江中医学院的办学效益、办学水平的关键是要提高教学质量。面对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的新形势,要认真学习贯彻第二次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精神,深入开展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以精减教学时数为突破口,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教学时数过多已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要进一步深化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全面调整2005级新生的教学计划,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切实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四年制专业总学分要控制在160分左右,授课总时数控制在2500学时以内,五年制专业总学分控制在200分左右,授课总时数控制在3500学时以内。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开展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顺应潮流,改革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按照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融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和课堂综合应用为一体的主动式学习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今年要组织部分条件较好的班级进行试点。大力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工作,加速建成数字化教学平台,逐步建立个性化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努力建设一整套知识与能力相统一、规范的考试方式方法。要通过教学改革立项等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探索,申报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4项。

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要扎扎实实做好工作,迎接2007年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合新形势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要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教学行为, 稳定教学工作秩序。要规范教师社会兼职和校外活动,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并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促使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并采取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制定系部教学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强化系部的教学管理功能。鼓励和推进名师上讲台,要确定一定的课时数用于聘请省内外著名专家承担讲课任务或开设讲座。在建好现有的6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编好8部省级重点教材的基础上,力争增加省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重点教材2部。切实加强新设专业的建设工作,特别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的建设,保证教学质量。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加大新形势下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的功能,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校内专项评估检查体系、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体系、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和教学建设体系,对教学工作、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实行全面系统的监控。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削减教学时数为突破口,全面修订教学日历,合理确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研究制定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的管理办法,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逐步建立让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医类专业要继续按照精英教育的要求,夯实基础、强化临床,争取建好临床技能教学中心,全面推行出科考试和临床教学检查制度,不断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各专业都要加强并规范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做好新一轮的增博增硕申报工作,在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等4个学科中争取新增博士点1~2个,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外科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护理学、妇产科学、药剂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工、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9个非中医药类专业中争取增设硕士点2个以上。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落实研究生教育院系两级管理,建立中期考核筛选制度、试行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完善研究生培养导师资助制和负责制,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制定毕业生出口标准,切实提高培养质量。大力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完善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制,鼓励和资助研究生科研创新,鼓励支持研究生参与重大科研课题。大力推行医教研、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导师队伍建设,做好新一轮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工作,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导师队伍,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

成人教育要扩大视野、拓展思路,开创新局面。稳定学历教育招生规模,调整和重新设置招生专业,完善计算机学籍管理,努力完成中医继续教育计算机管理平台的制作并投入使用。加强国际教育中心建设,完善留学生和港澳台生的教学与生活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生体育艺术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做好招生工作。积极开展招生宣传,扩大生源渠道,确保招生计划的顺利实现。根据学院的办学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科学调整招生计划,初步确定2005年招收本科生2200人(其中本部1000人,独立学院1200人),研究生271人(其中博士生32人、硕士生239人),同等学力人员40人,留学生及港澳台生招生数力争比上年增长20%以上。

(三)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学院科研平台

以建设好中药学、中医临床基础这两个高校科技创新基地为抓手,精心构筑药学和医学两大科研平台,实现科研活动与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与科研成果的完美结合。这两个基地来之不易,投入之重、责任之大、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能否建设好两个基地,是对我院领导能力、综合实力、人才队伍的全面检阅,我们一定要把它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建设。要成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地建设规划的论证,加强资金使用效能的监控,强化过程管理,实施绩效评估。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培育团队精神、合作协作精神,始终把建设开放服务型平台和组建由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以及学科骨干组成的科技队伍作为重点建设内容。要按照目标责任制和奖优罚劣的原则,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确保创新基地分阶段目标的实现。要把创新基地建设作为推动学院向教学研究型转变的动力,整合科研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培养创新团队、形成优势特色学科,全面提升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全年申报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20项,获国家或省部级奖5项,申报发明专利3项以上,获国家SFDA颁发的临床批件1-2份,获科研总经费2000万元以上。在已有两名院士作为学院顾问的基础上,争取引进共享院士或特聘教授1名。

以两个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带动学院现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以及新一轮省高校重点学科的申报,逐步搭建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和产品开发为主要目标的成果转化平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以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三类平台为主体的学院科研平台体系。重点抓好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厅局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局三级实验室、8个省中医药和省财政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建设管理工作。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省中药制剂研究示范中心,发挥药学系、药物研究所、制剂中心、附属医院等单位的优势,正式建设东洲中药创新基地,使之成为学院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以仪器设备共享为出发点,创新机制体制,加强测试中心的建设,使之与动物实验研究中心共同成为学院科研的公共服务平台。动物实验研究中心要力争通过GIP实验室认证,并成为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为科研人员与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做好服务工作,支持鼓励他们多报课题、报好课题、报大课题。加强科研组织工作,特别要加强联合攻关意识,充分整合学院科研力量,争取多上省部级以上项目。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合,面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大力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规范科研管理,建立科研工作情况定期通报制度,落实科研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加强对现有中标课题、特别是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管理,建立科研考核与激励机制,确保科研计划的顺利完成。组织力量认真完成浙江省中长期科技规划中医药项目库的编制工作,确保学院在浙江省中医药科研工作中的领先和主体地位。

(四)建好附属医院,打造学院金字招牌

附属医院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造就名医名师、服务社会、进行医学研究、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对医学院校来说,加强附属医院建设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学院要加大对附属医院的支持力度,整合资源,共同打造品牌、实现双盈。

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是附属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扩大医院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资源。要强化教学功能,把育人真正纳入到医院的工作职责,列入议事日程。直属附属医院要确保将医疗收入的1%用于临床教学工作投入,实行单列单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将临床带教工作落实到各科室和带教老师个人。完善带教老师与医生的考核管理制度,建立临床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学生临床考核考评体系,加强临床带教医生的培训,切实提高带教能力。建设好必需的临床教学设施,严格临床教学管理,严格实施教学查房、科室讲课、出科考试等制度,规范临床教学活动,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要进一步加强与非直属附属医院的联系和沟通,相互协助、相互支持,共同提高。

要加大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研究,在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在吸收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发展中医药。要主动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以开展“医疗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增强依法行医观念,规范医疗行为。健全医疗规章制度,加大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督力度。要按照卫生部的要求,把纠风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组织和动员广大医务工作者认真学习和实践广东省中医院的行风建设经验,积极开展争创满意单位活动,努力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探索与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企业的合作形式,共同努力纠正药品购销活动等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各单位管理的门诊部要加强管理,珍惜社会声誉,维护学院形象,为学院教学科研多作贡献。

省中医院要充分发挥龙头示范作用,按照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的要求,以加强中医药特色建设为重点,在办院理念、发展思路、内涵建设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强化创新意识,处理好医疗、教学、科研的关系,处理好中医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努力建设特色优势明显、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研究型医院。要加快医疗综合楼工程的建设,加快重点学科建设速度,力争申报国家药品临床验证基地4~5个。要加大下沙院区的综合功能,使之成为杭州城东地区的医疗中心,新华医院要按照大学附属医院的要求,巩固和深化“三乙”成果,开工建设新病房综合楼,加大医疗设备投入,进一步提高医院综合实力。针推医院要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医疗水平与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医管处的职能,做好医院和学院的信息传达和沟通工作,配合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进行附属医院的相关医疗质量检查,协助做好医疗投诉纠纷的协调工作。

(五)增强危机意识,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2005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政策、健全体系、深化改革、完善机制的关键一年,也是我院迎接新挑战和接受新考验的重要一年。今年我院共有本科毕业生1250名,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主动性,调动各方面力量,用改革的思想和办法解决就业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切实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院系党政一把手尤其是系党政一把手要切实提高对就业工作重要性和面临的严峻形势的认识,对本系毕业生就业负责。全面落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率与系发展规划、招生计划安排、经费分配、工作考核等适度挂钩,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力争2005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左右。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就业工作水平。积极主动开拓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关系。加强学生就业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使就业指导课在学生就业过程在真正起作用,提高实效性。加强就业指导,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围绕提高就业率,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把工作落到实处。引导和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择业技巧,增强就业竞争力。改善服务态度,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各类平台。

(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全体员工积极性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根据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人[1999]10号)、《关于深化当前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人[1999] 16号)和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0]59号)文件及浙江省有关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文件的精神,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改革固定用人制度, 全面推行聘任制。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人员和出入有序的流动人员相结合、以教师为主的人才资源开发、配置、管理和优化机制,积极吸引和选拔校内外优秀人才到我校任教、工作,为学院的改革、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要建立校内教学、科研、管理、教辅等各类岗位制度,在“三定一评”的基础上实行全员聘任制。强化岗位,淡化身份,突出业绩。建立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校内津贴分配模式和运行机制,实行津贴分配的动态管理,将津贴分配与岗位、任务、业绩、贡献紧密结合。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津贴分配激励机制。突出重点,支持创新,鼓励冒尖,要明显加大对为学校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作出突出贡献、带来重大效益人员的支持力度,重点改善在教学、科研、管理、教辅等岗位承担重要职责、业绩突出的骨干人员的待遇。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统筹考虑教学、科研、管理及教辅工作,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七)加强财务统计审计工作,维护学院办学秩序

认真做好今年的财务工作,努力完成预算总收入16509.73万元,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精心运作和管理有限资金。坚持“量力而为、量入为出,勤俭节约、开源节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行稳健、从紧的财经政策。牢固树立成本意识,充分运用财经政策的调控机制,控制和降低办学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建立有限资源充分共享的院内资源分配系统,杜绝经常性经费出现赤字。在保证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学费收入的25%用于日常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等教学开支,适当增加对滨江学院的教学投入,确保学费收入的10%用于困难学生的资助专项基金,确保不使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确保学生综合经费控制在学费收入的9%左右,确保教职工收入有所增长。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财务管理。完善系部预算管理办法,制定各单位自筹收入收支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财务一级核算、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本科教学课时津贴分配方法,根据总课时数将课时津贴直接划拨教务处,由教务处制定课时津贴发放标准。加强财务分析,对常规性财务收支及专项资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分析,为学院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建立偿贷基金,保证还贷资金的稳定来源,降低学院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纪律,严格实施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和经济犯罪,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新财务软件,建立健全收费制度,逐步实现网络化管理。学生欠费率要控制在3%以内,并与系部经费挂钩。改善财务服务,编印服务指南,争取在广大师生理解、支持的基础上提高服务水平。

规范统计工作,加强依法统计,提高统计的规范性、科学性。要强化效益统计,尽可能考虑投入与产出效益,建立和完善一套包括生均成本、生员比、固定资产占有率、仪器设备使用率等指标在内的院系两级办学效益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院的办学效益。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大对重点资金、重点问题的审计力度。更新审计观念,完善学院经济政策和审计程序。加强审计监督,积极开展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工作。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审计建议落到实处。推进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加强对基建工程、仪器设备采购、修缮项目、经济合同等方面的审计,规范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加强对校办企业和各社会办医实体的审计,依法按章及时缴纳规费规税,系部要保证按学院规定的提成比例用于教学科研投入,并与系部拨款挂钩。

(八)做好其他各项工作,促进学院协调发展

要成立专门的班子,在充分调研、全面论证的基础上编制《浙江中医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目标,以指导学院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重点发展国际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项目,争取新增3个国(境)外合作单位。努力做好国外文教专家聘任工作。国际交流中心要努力扩大生源,增强活力。进一步贯彻落实《浙江中医学院教职工因公出访管理办法》,规范外事管理。

完成对学院1、2、3、4号楼连廊加封门窗改造和1号楼、3号楼南面绿地的景观改造工作。继续加强对后勤托管单位的监督管理。认真探索校办企业发展的新路子,提高对学院办学的支持力度。要在中药饮片厂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东洲中药创新基地工程建设。

加强图书馆建设,大力增加馆藏图书,改善流通服务,完善园区网络图书馆系统。今年必须按期完成新增纸质图书11万册。继续办好《学报》、《院报》,继续建好校园网,努力推行办公信息化网络化。

确保学校安全与稳定。依法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管理,认真落实防范措施,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切实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按照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的要求,继续做好离退休工作。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加强教代会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的领导和指导,充分发挥它们在学院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

各位代表、同志们,春风已绿江南岸,桃红柳绿会有时。面对全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新形势,进一步建立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良性自我发展机制,科学规划学院新一轮的发展,已成为学院当前的迫切任务。尽管我们在改革与发展的大道上还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相信,有着坚忍不拔、开拓创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执着追求光荣传统的浙江中医学院人,一定会勇敢地迎接挑战。让我们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同心同德,再接再厉,为实现我院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而共同努力!

Copyright © 2018浙江中医药大学工会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邮编:310053     电话: 0571 - 86613560    邮箱:
gonghui@zcmu.edu.cn

工会微信公众号
工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