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民主管理 > 正文

学校第九届三次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9日 18:09      文章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对标“重要窗口 ”争创一流大学

努力为“十四五”发展起好步开好局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九届三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2021年4月17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特邀代表和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20年主要工作和“十三五”发展成就

2020年极不平凡。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第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全国全省中医药大会精神,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主题主线,在推进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上攻坚克难、持续发力,努力做到“两手抓”,奋力实现“两战赢”,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

(一)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的重要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切实组织做好援鄂援外、防疫科研、捐款捐物、线上教学、返校复课、宣传引导等各项工作,做到“两手抓”,实现“两战赢”,先后制定下发防控文件近30个,3个集体、14名个人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省级及以上先进表彰,抗疫事迹获学习强国、新华网、浙江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近30篇次。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后,学校继续完善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

(二)成功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和党政班子同步换届的要求,学校领导班子经过精心谋划和充分准备,于12月28日至29日隆重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大会全面总结了自第二次党代会以来近五年的办学成就与基本经验,科学分析了面临的国际、国内、区域及行业形势,提出了新发展阶段“奋力建设特色鲜明、守正创新的一流中医药大学”的新目标新定位和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党代会的成功召开,为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凝聚了共识、坚定了信心、提供了保证。

(三)立德树人根基不断夯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设中医学、中药学本科直博实验班,5门课程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拓展,获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奖项18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中医学类保持全国第1、临床医学保持全国第5、口腔医学跃居全国第10、预防医学跃居全国第3;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合格率提升至94%;用人单位满意度提升至95.42分。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实行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明显扩大,录取博士生101人、硕士生1220人,分别同比增长14.8%和57.6%。研究生发表SCI收录论文214篇,同比增长104%。国际教育稳步发展,学历来华留学生规模增长至805人。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办学更加规范。

(四)学科建设成效稳中有进。切实加强学科建设绩效管理,组织力量扎实做好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专项工作,全力谋划和争取浙江省“登峰”学科建设计划项目。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ESI学科绝对排名同比分别前移230位和72位。进一步优化学位点布局,组织申报了临床医学、护理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药学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全部通过省学位办评审公示,上报教育部审核。

(五)人才师资结构持续优化。认真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学科专业需求为导向,以高层次人才引育为重点,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修订完善《“5151远志人才工程”实施办法2.0》,持续推进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启动实施“青椒”托举工程,努力打造最优人才生态。新增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人次,新增国家“青年岐黄学者”支持计划人选、省国医名师、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省部级人才23人次。

(六)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新增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完善中医药科学院管理与服务,医学、药学科研中心通过CNAS现场评审,完成动物实验楼二期改造。组织做好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培育,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63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60项;获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2020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发表SCI、SSCI、EI等收录论文568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23篇、SCI Top期刊论文43篇。

(七)开放办学局面逐步形成。推进校地合作,新增战略合作地2个,新建技术转移中心(专家工作站)3个,在庆元建立“中医药科学院分院”。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健康汽车研究中心”等校企科研平台7个,各类技术服务与合作横向项目到账经费1800余万元,发起成立“浙江省中医药大健康联合体”。积极参与省科技厅“双百”专项行动,建立科技示范基地5个。重视校友工作,成立校友企业(创业)联盟。拓展涉外交流与合作,新增国际合作伙伴3家,组织“中国医药世界战疫行动”等线上宣讲活动10余场,发挥中医孔子学院、海外中医药中心作用,中医药国际抗疫活动受到《人民日报》海外版、《China Daily》等媒体报道。

(八)附属医院建设加快推进。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议事清单,健全议事决策机制。统筹协调和推进实施附属医院重点项目,附属一院富阳主院区建设项目和下沙院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项目得到推进,西溪院区顺利开业;附属二院新医院建设项目筹建顺利推进;附属三院科技综合楼顺利结顶。牵头组建省中西医结合诊治新冠肺炎专家组,制定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推荐方案,获批国家疫病防治中心建设项目。推进医教协同体系构建,启动直属同质化管理附属医院建设,筹建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杭州临床医学院),新增附属丽水中医院,与富阳区共建富阳骨伤医院。

(九)内部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启动学校《章程》修订工作,完善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及议事清单,制定修订各类规范性文件50余份,废止38份。启动编制校院“十四五”规划及专项规划。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健全各类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成校务服务网,230余项服务项目实现网上办理。建立重点工作专班化抓落实机制,工作效能得到明显提升。加强法治工作,推进信息公开,提高依法治校水平。推进校企体制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和事故预警处理机制,强化危化品管控和生物安全管理,全方位巩固和深化平安校园建设。

(十)办学条件得到持续改善。加强办学资金筹措,全年筹措办学资金9.3亿元,到账社会捐赠资金1504.3万元。重视资金统筹规划,加强成本管理,确保学校正常运行和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开展资产清查,规范资产管理,新增固定资产7277台(件)。深化智慧校园建设,完成滨文校区智慧教室升级改造,校园网络环境和教学设施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医学实训楼主体结构完工,实施各类修缮改造项目117项,滨文校区土地复核验收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增纸质图书28090册,《学报》影响因子提升至1.384,荣获“2020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积极筹办英文期刊。后勤服务保障得到加强,学校成为省节水型标杆单位。

(十一)党建思政工作得到加强。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重视理论武装和思政工作,举办了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集中轮训班。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入选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师德师风考核考察结果运用。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定期开展分析研判,严格思想阵地管理,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促进党建与业务紧密融合。纵深推进清廉校园、清廉医院建设。加强干部作风纪律建设,完善和落实校领导联系师生制度,深入推进“三服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精心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文化活动,荣获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和9个一等奖。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博物馆被核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持续正风肃纪,严肃执纪问责。修订巡察办法及方案,对2个学院党总支、2家附属医院党委开展校内巡察。配合完成书记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反馈意见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扎实推进问题整改。

(十二)统战群团力量不断汇聚。落实党委班子成员与民主党派、统战团体交友联系制度,支持和帮助各党派基层组织加强组织建设,鼓励引导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多个党派基层组织和统战对象获得全国及省级荣誉。召开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妇联首届执委会。校院两级工会组织积极为教职工提供服务、排忧解难、助推发展,1名教师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团学组织改革取得成效,顺利召开第二十三次学代会、第二十六次研代会,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1项。离退休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改进,老龄委、关工委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发展的收官之年,我们较好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对标一流目标,保持战略定力,聚焦聚力推动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学校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五年,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加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8200余人,较五年前增长35%,其中研究生增长54%。新设卫生健康领域专业9个,中医学等8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排名位居省属高校前列,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综合通过率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其他类别通过率居全国前列。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奖52项。

这五年,我们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优化。近五年引进培养国家级人才10人、省部级人才29人,国家级人才从4人增加到14人,省部级人才项目从56个增加到87个。学校专任教师博士学位占比达到67%,具有出国(境)访学六个月以上经历教师占比达到40%。学校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汇聚了一批包括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特级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青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开拓创新、富有活力的人才师资队伍。

这五年,我们不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学科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中医学、中药学入选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在2020年软科版学科排名中,中医学列第七位,中药学列第六位。全球ESI学科排名取得突破,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先后进入前1%,学校在ESI全球机构排名中位列全国中医院校第五。新增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新增省部级创新平台10个、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获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88项,较“十二五”增长41%。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8亿元,较“十二五”增长40%。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8项,其中一等奖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32项。

这五年,我们医教协同引领医院谋发展,医院综合实力得到提升。我们主动适应新医改,统筹推进附属医院建设发展,积极拓展办院空间,加强学科专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大力推进医教协同,强化医院对大学的支撑功能。三家直属附属医院均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项目储备库。附属一院血液科入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附属二院入选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附属三院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康复服务能力规范化建设单位。建成附属口腔医院,筹建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杭州临床医学院),新增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这五年,我们发挥优势深化拓展促开放,社会影响力稳步提升。主动服务国家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在地方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专家工作站)5个、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11个,共建校企联合科研平台20个。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葡萄牙、南非举办中医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以色列、白俄罗斯建立海外中医药中心。加快发展国际教育,学历留学生和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学生显著增多。继续教育成效明显,直接培养学员近3万人次。校友组织得到完善,成立校友企业家创业联盟。圆满完成G20杭州峰会服务保障工作。成功承办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武术赛事。

各位代表,“十三五”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党委统领、党政同心谋发展的结果,是全校师生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也是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与全国同类先进院校和省属先进院校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办学活力和学术氛围有待进一步激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成效还不够凸显,教学科研标志性成果仍比较缺乏;领军人才数量偏少,干部队伍建设亟需加强;附属医院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医教研协同体系建设需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有待提高,校地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办学资源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寻求社会支持办学的力度还需加大。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校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的重要关键期。根据政府的战略布局和政策导向,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医药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学校制定了《“十四五”发展规划》,今天提交大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经本次大会批准后,学校将认真组织实施。

学校“十四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在校学生规模达到20000人以上(其中研究生5000人,学历来华留学生1400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成;人才师资队伍及学科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级人才实现倍增,形成与建设一流相适应的创新性学术氛围;顺利通过省重点高校建设验收,争取获得2-3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争取有1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学校跻身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社会合作与教育国际化取得标志性成果;办学空间和条件设施明显改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基础日益得到夯实巩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追跑”目标如期实现。

推进“十四五”发展,实现“十四五”目标,必须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人才优先,坚持重点突破,坚持质量为重,坚持敢闯敢干,坚持共建共享,采取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实施一流人才培养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一流师资打造工程、一流附属医院建设工程、一流开放办学体系构建工程、一流文化生态涵养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走出特色鲜明、守正创新的浙中医大路径。

三、全力以赴做好“十四五”开局工作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必须迈好第一步、展现新气象。

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第三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一流目标,内抓质量、外拓资源,扬长项、补短板、强队伍,着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推进“十四五”发展、实施新“三步走”战略、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全面培养造就时代新人

构建“五育”并举育人新格局。协同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切实提升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成效,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觉服务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时代新人。完善细化并推进实施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学计划方案,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提高教育实效,打造育人品牌。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

扎实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做强做优中医学、中药学等中医药主干专业,谋划布局中医养生学等服务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专业。完善高质量课程体系,争取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以上,主编各类规划教材5部以上。补好专业实验条件短板,谋划培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吸引高质量生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争创国家中医药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争取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加大培育国家教学成果力度。加快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推进长学制教育改革,谋划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强化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学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推进医教协同、产教融合,争取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综合通过率保持全国领先,其他类别医师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保持全国前列。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在学生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更多高质量奖项,产出更多学术成果。

高质量发展研究生教育。争取新增临床医学、护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做好相关学位授权点迎评工作。提高“直博生”和“硕博连读”录取比例,博士研究生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实施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鼓励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争取新增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保持规培结业考核高通过率。确保论文抽检百分百合格,优良率保持前列。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导师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与一流中医药大学相匹配的导师队伍。促进毕业研究生高质量就业。

(二)强化人才创新驱动,加快推进高峰学科建设

全力提升学科竞争力。组织开展“学科建设提升年”活动,制定实施学科内涵建设方案,为争创国家“一流”夯实基础。加大中医学、中药学2个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力度,确保省重点高校建设通过验收考核。争取省“登峰学科”建设项目落地,编制实施建设规划。积极争创国家“十四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做好省一流学科等项目验收考核工作。促进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ESI全球排名稳步前移,培育ESI前1%学科新增长点。启动新一轮学科及学科方向设置,构建符合医院特点和发展要求的学科建设体系。探索建立校内学科排行榜。

做强人才第一资源。健全人才工作联动机制,强化人才引育各级目标责任。加大海内外高端人才、紧缺特色人才的引进力度,争取新增国家级人才项目2至3人次。推进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推进“远志人才”工程,实施青年人才“蓄水池工程”,推进薪火相传中医师承计划。加大博士后选聘力度。推进“‘青椒’托举工程”,构建育人、教学、科研一体的青年师资培训体系。鼓励教师争取担任国际知名刊物主编、副主编及编委。支持管理服务、教学科研辅助队伍建设发展。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争取建立中医药传承创新浙江省实验室。统筹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各类省部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谋划和培育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医药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着力培育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完善中医药科学院作为人才集聚地和科创高地的运行机制,加快提高学术产出绩效。推进“金匮”研究院和“浙派中医”研究院建设,优化校院两级科研机构设置与管理。

加强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强化基础与临床融合互动、学校与行业协同攻关,保持持续获得国家重点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立项数65项左右,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有增长。力求在“金匮”和“浙派中医”领域研究中取得新成果。下大力气培育和争取国家科技成果奖。争取发表SCI收录论文600篇以上,其中中科院一区和JCR一区论文40篇以上、SCITop期刊论文60篇以上。力争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实现倍增。牵头搭建浙江省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三)提高开放合作实效,聚力助推学校跨越发展

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主动融入浙江省生命健康、“互联网+”科技创新高地、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等战略,提高学校服务社会显示度。做实做深校地战略合作,扎实推进与衢州市等地方政府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加快落实与杭州市滨江区、富阳区等地方政府的合作事项。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争取联合办学等合作项目。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设立企业博士工作站。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智库建设,提高智库资政能力。

推进国际化办学。健全外事工作机制,明确二级学院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教育的职责任务。提升国际合作层次,争取与优质的海外高校建立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关系。力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零突破。组织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为师生出国(境)研学交流提供更多更好平台。加强涉外服务人才师资储备,推进海外中医孔子学院、海外中医药中心内涵建设。持续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优化生源国别结构,通过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

提升继续教育质效。着力打造现代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大力培育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养生、老年护理等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员。稳定学历教育招生规模,加强对校外教学点的监管与指导。承接好行业主管部门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不断提高社会培训规模与效益,努力打造继续教育品牌。面向基层拓展同等学力教育培训。改革继续教育校院两级运行机制,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做大继续教育培训,增强二级学院自我“造血”能力。

(四)把握重大战略机遇,竭力做强附属医院品牌

完善直属附属医院治理。贯彻落实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党政议事规则,配强医院领导班子,增强班子合力。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医院规范运行,提升医院治理能力,争取高分通过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对接“浙里中医”工程,推进医院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完善多院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高多院区协同发展水平。深化清廉医院建设,保障和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提升直属附属医院综合实力。积极谋划和争取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等重大平台,着力打造中医、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学科专科高峰。主动对接学校发展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和青年后备人才储备力度,把好中医、西医人员比例,推进“双聘制”引进高端人才。附属一院要制定实施中医振兴计划,争取高分通过浙江省等级医院评审,牵头建立浙江省中医疫病防治中心,加快推进富阳主院区项目、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和国家疫病防治基地项目建设。附属二院要争取高分通过浙江省等级医院评审,加快完成医院迁建工程项目前期准备。附属三院要确保进入浙江省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行列,积极筹划空间拓展。附属杭州市中医院高分通过省等级医院评审,推动丁桥院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

健全医教研协同体系。加快布局直属附属医院、直属同质化管理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社会合作医院、教学医院“五位一体”的医教研协同体系,积极与省市级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建立健全非直属各类医院的分类建设管理与考核机制,增强医院对学校建设发展的支撑力。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不断提高直属附属医院优质医疗辐射力。进一步将附属口腔医院、中医门诊部纳入医教研协同体系,推动一体建设。

(五)坚持改革引领赋能,有效促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推进治理机制改革。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推进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决策机制,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设立发展咨询委员会。深化目标管理和“放管服”改革,优化目标责任分解与考评办法,构建责权利相统一的校院两级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大学办学院”向“学院办大学”转变,充分激发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做好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机构换届,加强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纠治。健全项目化、专班化抓落实机制,建立学院、部门(单位)负责人工作交流会制度。加强沟通对接,用好省部局共建政策机制。完善校区运行管理模式,做好校园整体规划和基建规划,优化校区功能定位和用房布局。平稳推进独立学院转设。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组织开展第四轮全员岗位聘任,制定实施校聘研究员、副研究员岗位制度,推行低岗高聘,探索建立直聘、准聘、长聘制度。坚持“破五唯”导向,推进人员分类管理,完善个人绩效多元化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岗位聘用及流转退出的有效结合。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突出高水平论文和成果要求,探索中医药传统特色学科教师评价条件。完善教学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加大对重大教学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实行职员分类管理,探索新的职员晋升体系。推进薪酬分配机制改革,提高教职工整体收入水平。

实施数字化改革。“整体智治”和数字赋能的要求贯穿校内治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各环节,加快推进智慧校园迭代升级。推进大数据建设和数据治理,强化数据系统开发、完善和优化的统筹,有效促进数据互联互通,着力破解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难的问题。加强教学应用平台建设,做促进教育教学现代化和技术手段变革。完善校务服务平台,推进管理服务智慧化,提高师生信息化获得感。优化校园信息网络环境,为实施数字化改革提供基础保障。

提高条件保障水平。推进滨文南校区接收。完成医学实训楼内部装修。推进亚运会曲棍球训练场馆建设。做好富春校区北面180亩预留地块整体建设规划和立项审批有关工作。完善筹资体系,保护和用好学校无形资产,做大做强校办产业。加强和改进预算及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资产与采购管理,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高图书资源和档案信息管理服务水平,办好中英文学术期刊。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创建绿色校园。持续改进餐饮、物业、交通、住宿等管理服务,提升师生满意度。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切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

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爱国爱校教育,推进文化育人工程,争创省级文明校园。组织开展以“树一流标杆、创一流业绩、建一流大学”为主题的思想解放大讨论,营造比学赶超、追求卓越氛围。建立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拓展中医药博物馆功能。统筹推进学术文化、网络文化、法治文化、廉洁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精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讲好浙中医大故事。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建设高等级平安和谐校园。争取通过4A级平安校园评审。完善技防设施,提高精密智控管理防范能力。丰富安全教育载体,加强应急处置演练培训。强化实验室、消防等重点场所及领域的安全管理和建党一百周年等重要节点的维稳工作。建立健全师生帮扶体系,做好特殊群体师生、外籍师生、少数民族学生等帮扶引导工作。提高涉老、助老工作水平,发挥离退休教职工正能量。做好保密、信访等工作,加强涉外风险应对与管理,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六)发挥政治组织优势,推动党建工作全面进步

坚持政治统领。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落实落地。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党委重大决策前专题学习制度实施办法。加强政治监督,扎实推进巡视、巡察、审计发现问题整改。

强化思想铸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校院两级党组织“第一议题”制度。围绕建党一百周年,精心谋划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大力营造高举旗帜、爱党爱国的浓厚氛围。强化党组织思政工作责任,及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守好宣传思想阵地,确保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党建思政研究。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精心谋划制定实施方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各项任务,教育引导全校党员、干部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以昂扬姿态和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夯实基层组织。深入推进“抓院促系”行动。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完成基层党组织换届。深化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创建,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健全抓党建促发展长效机制。高质量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推进“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培养。

建强干部队伍。完成干部换届聘任,选优配好各级干部。构建干部教育培训新体系,分层分类开展干部培训,加大干部上挂下派力度。健全优秀年轻干部选育管用机制,加强业务型干部培养和储备。完善干部监督与激励机制,加强干部政治引领,关心干部身心健康,提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合力。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清廉校园建设,持续优化政治生态。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有效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查处违反师德师风、医德医风行为。推进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推动校内巡察提质增效。

凝聚统战群团合力。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引领,指导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加强自身建设,重视民主党派后备干部和无党派人士培养,推动统战工作提质增效。坚持党建带群建,健全和落实教代会、工代会、妇代会、团代会、学代会参与学校民主建设的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社科联、老龄委、关工委以及师生社团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校友组织建设。

各位代表!实干托起梦想,奋斗成就未来。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坚定信心,和衷共济,攻坚克难,为顺利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开创学校“十四五”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 2018浙江中医药大学工会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邮编:310053     电话: 0571 - 86613560    邮箱:
gonghui@zcmu.edu.cn

工会微信公众号
工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