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民主管理 > 正文

学校第八届四次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4日 00:00      文章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浏览次数:

不忘育人初心 同心同向同行

奋力开创新时代重点高校建设新局面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第八届四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2018年1月22日)

方剑乔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特邀代表和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17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2017年是学校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一年。学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顺应“双一流”建设新形势新要求,瞄准一流标杆、聚焦内涵发展,深化改革、精准施策,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跨上新台阶,在“十三五”改革发展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立潮头的动力和源泉,努力推动学校事业阔步前行。

——我们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新机遇,顺利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高校,成功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共建,使学校发展迈上崭新时代。

——我们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系和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我们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梳理和查补教学工作短板,以较好的评价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夯实了基础。

——我们加快建设一流学科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临床医学学科领域进入全球ESI学科前1%,成功获得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国家级人才2人。

——我们以主人翁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圆满承办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武术赛会,为实现办会精彩、参赛出彩目标交出了满意答卷,赢得了满满赞誉。

一年来,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声誉持续提高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积极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主动调整招生专业结构,招收本科生(含滨江学院)3473人,省内招生本部第一段线上录取率82.13%,实现4个省份列入一批招生,生源质量大幅提高。儿科学、助产学、医学影像学3个新设专业顺利招生。《科学走近中医》入选教育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省级优秀教材8部。推进课堂教学质量建设,积极发挥“双肩挑”校领导“精彩一课”的引领示范作用。建成启用临床实践教学中心,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加强考试管理,实施考教分离。滨江学院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宁波教改班正式启动。线上线下服务学生发展的体系进一步完善。发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育人功能,加强思想引领和学风建设,学生比学赶超的氛围进一步形成。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223篇,较上年增长26%;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和“挑战杯”竞赛获奖106项,较上年增长21.83%,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获得全国性体育竞赛金牌5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中医学专业90.83%,临床医学专业86.87%,口腔医学专业83.87%,继续保持前列。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88%。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87.51%,高出上届近8个百分点。

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成立研究生院。修订完善临床医学类23个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推进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研究生发表SCI源刊论文50篇,较上年增加21.95%。严格实施学位论文盲审,获全国“岐黄杯”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2人;省学位论文抽检全部合格,优良率达86.70%,名列全省第五。完善导师遴选办法,新增博导28名、硕导153名。招收博士生56人、硕士生670人。

教育国际化得到拓展。新增国际合作单位7家,在罗马尼亚建立学校首个国际中医中心,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孔子学院正式开设中医导引课程。学生出国(境)交流一个月以上170人次,较上年度增长73.50%,出国(境)交流学习的研究生明显增多。聘请外籍教师10人。全年注册学历国际学生438人,其中新招收125人,较上年增长37.40%。修订国际教育培养方案6个,新增全英文授课课程10门。获批国家汉办汉语等级考试(HSK)考点。

(二)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保持良好态势

学科平台建设扎实推进。独立设置学科建设办公室,加强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的统筹管理。推进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被列入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新增基础医学、医学技术、公共卫生硕士学位授权点。全面推进学位授权点自评估工作。成立中医药科学院,启动医学科研平台的建设。制定实施《校级科研机构运行管理方案》。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共建的分子医学研究中心获批为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学校首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人才强校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制定《“5151远志人才工程”实施办法》,遴选首批远志名师、远志学者、远志杰青、远志优青、远志优博共45名。全职引进国家优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引进学科团队2个。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新增省级人才3人。葛琳仪等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浙江省国医名师受到表彰。中医临床基础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公派出国(境)研修六个月以上教师21人,较上年增长31.25%。招聘具有博士学位新教师37人,专任教师博士学位占比提升至55%。完善职称评聘办法,评聘通过教师及其他系列正高级职务8人、副高级职务19人;平稳实施卫生系列职务自主评聘试点。

科研项目和成果稳中向好。全年立项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92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50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5项,国家自然基金立项数列全国中医院校第五。获纵向科研经费4473万元。完成科技成果登记36项。入围2017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52篇。

(三)服务健康浙江战略,社会贡献日益得到彰显

附属医院实现新发展。三家医院全部进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项目库。积极探索合作办医新模式,建立医联体7个。医教协同机制进一步推进落实。及时妥善处理年初发生的重大医疗事件。深入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和医疗安全专项整治,完善18项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加强医疗技术和医院感染管理,推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附属一院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专项;急诊16.61万人次,同比增长26.09%;出院病人65768人次,同比增长3.63%;三四类手术占比67.20%。下沙院区急诊12.94万人次,同比增长37.29%;出院病人22096人次,同比增长17.56%。附属二院完成急诊楼改造工程并顺利搬迁;急诊7.35万人次,同比增长13.91%;出院病人21208人次,同比增长6.76%;三四类手术占比提升至64.28%。附属三院完成庆春路院区装修改造,启动科技综合楼建设;急诊2.18万人次,同比增长2.48%;出院病人12167人次,同比增长7.24%;三四类手术占比提升至59.32%。附属口腔医院发展平稳。新增附属舟山中医院。

社会合作迈出新步伐。制定《关于全面推进社会合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新增余杭区为校地战略合作地区,在富阳区建立技术转移中心,选派7名科技特派员赴丽水、衢州等地开展科技服务。牵头成立华东六省一市健康管理联盟。获得重大横向课题10项,到帐横向课题经费109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总收入679万元。新增校企合作科技平台4个。与富春控股集团、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等开展战略合作。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课程班招收学员671人。成人学历教育招生5288人,西学中培训招收新学员1186人,社会培训招收全日制新生957人;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实现创收6318万元,较上年增长108%。

(四)加强管理服务创新,支撑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化。调整优化机构设置,进一步明确机构职能定位,建立健全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完善部门(单位)、中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考评办法,使目标管理更加聚焦学校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奖励政策,开展首届教学卓越奖评选。推进薪酬分配改革,增加教职工获得感。与附属杭州第一医院共建第四临床医学院。实施国际教育学院运行机制改革。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制定或修订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资产、审计、党建思政、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70余项。

保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高标准做好全国学运会武术赛会、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等重大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投入2455万元完成滨文校区食堂等基建修缮项目,做好部分学院办公用房调整装修。收回滨文校区校内公寓使用权。完成医学实训楼立项报批。完善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系统。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成校园APP。图书馆新增图书3.6万册、数据库6个。《学报》影响因子较上年提升30%,获评第六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档案馆获评省高校档案先进集体。

财务资产管理日益加强。全年收入6.8亿元,较上年增长约20.49%;再次获得省长基金1500万元,分类考核奖补资金到账1000万元,捐赠收入2030万元。财政资金执行率98.63%。加强经费审计,基建修缮项目审计核减率16.08%。完成各类采购114项,合同金额7247万元。新增固定资产6346台(件),总计8116万余元。资产经营公司全资及控股企业2017年预计净利润795万元。

保持校园平安有序和谐。全力以赴做好党的十九大等重大会议期间和全国学运会武术赛会、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等重要活动期间的校园安保工作。健全校院两级安全检查长效机制,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完善消防责任体系,实现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完善技防设施,实现安全监控全覆盖。强化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演练。

2017年,学校顺利完成干部换届工作,共聘任中层干部111名、科级干部106人。聘任工作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程序规范透明,注重优化结构,切实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重视做好统战、群团、离退休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各位代表,以上工作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校师生团结奋进、真抓实干的结果,也是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与我省“两个高水平”和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入选国家“双一流”中医院校和省属先进院校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主要是:特色优势学科在全国的位次不够靠前,领军人才仍比较缺乏,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没有新突破,社会贡献度还不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仍较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改革的动力。我们必须直面问题、应对挑战,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二、2018年目标任务与主要工作

2018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学校实施省部共建、全面推进省重点高校建设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2018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国家和浙江省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创建一流为目标,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省部共建为抓手,奋力推进省重点高校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努力推动学校在新时代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跨越,为我省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和“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新的应有贡献。

(一)聚焦“双一流”建设,提升学科综合竞争力

全面推进省重点高校建设和学科建设,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人才为支撑、绩效为杠杆,精准施策,在扶优扶新、扶需扶特上下功夫,在完善机制、协同推进上下功夫,着力在建设一流学科、产出一流成果、打造一流师资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按照重点高校建设规划和考评要求,对标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医院校相关学科,深化建设规划,制定实施优势特色学科登峰工程方案,明确赶超目标举措,力争中医学和中药学-药学学科群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有较大提升。聚焦临床医学学科领域在保持全球ESI前1%的基础上绝对排名前移、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领域进入或接近全球ESI排名前1%的目标,在总结分析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内涵和举措,精准施策、协力推进,争取3个以上项目获中期评估优秀。加强指导协调,凝聚力量,有效推动省一流学科项目联动发展、提升水平、加速进位。

加快建设高水平科创平台。建成启用医学科研中心,优化药学科研中心运行管理,进一步明确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功能定位,切实提升三个中心的科研产出绩效和服务能力。统筹推进各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中医免疫风湿病实验室争创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程,争取高质量通过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估验收,培育建设浙江道地中药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以校企合作方式加快推动浙江省中药炮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积极争创省级及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平台。

注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围绕健康中国健康浙江战略需要,瞄准中医药领域的学科前沿和关键问题,加强重大科研项目设计,实施“优青杰青培育计划”和“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培育计划”,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稳定在50项以上,年师均科研经费较上年增长10%,力争在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取得新收获、新突破。强化科研过程管理和指导服务,加大科研成果精准培育力度,争取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项左右,其中一等奖1-2项,力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授权发明专利30项以上;发表SCI论文300篇以上,其中SCItop收录期刊论文5篇以上。

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围绕战略布局和学科重点发展方向,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坚持引培并举,精准服务各类高层次人才,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层次和水平。继续推进“5151远志人才工程”实施,加大中青年人才精准培养和刚柔并济引进人才智力的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培养或全职引进国家级人才和省部级人才4人以上。设立中医人才特区,校院联动加快引进和培养中医紧缺学科骨干人才,着力提升中医临床人才的整体实力;以生药学、中药炮制等人才建设为重点,加大力度培育优势明显的中药拔尖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加大引人力度、改善科研条件,加快提升医学(中医)基础学科、生物学科、应用型学科等学科师资的整体水平。完善青年后备人才招聘计划,争取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提升至60%。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应用型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进一步完善教师国(境)内外研修访学的支持政策,重点支持中医学、中药学学科群教师一年及以上出国(境)研修,争取出国(境)研修六个月及以上人数较上年增长20%。实施“远志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着力创建省部级及以上创新(教学)团队。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建立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为提高科创水平提供重要支撑。加强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更加重视临床医学院师资的培养培训,指导教师职业发展。

(二)聚焦立德树人,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重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重在坚持高标准的学业要求、高水平的课堂教学、高质量的实践锻炼、高层次的学术培养。

推进本科教学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要求,扎实推进审核评估反馈意见整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加强对助产学、儿科学等新设专业建设的支持,争取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成效考评达到A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何任班”教改成果,开设中药学“远志班”。建立健全医教、科教、产教“三个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开设校企联合培养“实验班”,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切度。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完善大健康通识课程体系,实行同类专业同门课程统一命题考试,争创国家级课程及教材2门(部)以上,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网络教育资源,加强MOOC课程建设;加强教改课题的顶层设计与实施,精心谋划培育高层次的教学成果;推进实践教育改革,规范实验实训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加强临床实践基地管理,积极培育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力争省级以上教学资源累计总数列省属高校前20%。提升专业课程育人实效,切实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进一步强化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功能建设。完善可持续改进、闭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执业医师考试研究与投入,确保医类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保持前列。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领导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教务、学工、科研、共青团等部门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和课程教学、培训、竞赛、实训、孵化全链条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与落实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组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加强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办好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实训中心和创业学院。完善支持学生创业的政策机制,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创业率。重点组织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和“挑战杯”等重大赛事,提高获奖层次。争取校本部本科生科研成果较上年增长20%以上,其中获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3项以上,授权发明专利实现突破。

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导师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导师在科研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开展中药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试点;提高全日制博士生招生比例,研究生一志愿报考率位居省属高校前茅。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研究生奖学金与学术贡献度相匹配的推荐机制,加大高水平论文培育和奖励,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查合格率100%、优良率保持全省前列,获得国家级学会优秀学位论文5篇以上;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获授权专利)数较上年增长20%以上,其中发表SCI论文60篇以上。加强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全过程管理与监督,提高规培结业考核通过率。鼓励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争取在研究生系列学科竞赛中获奖。

全面提升育人成效。认真贯彻落实《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育人工作有机融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各环节,强化教务线、学工线的育人工作协同。按照国家标准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完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做好招生就业、日常服务、资助帮扶等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学工、研工、团学一体化运行机制,积极支持思政教师职业发展,促进学工队伍分类管理、分类发展。争取本科招生录取分数中位线在省属高校排名前20%;校本部毕业生读研率较上一届增幅25%以上或超过同类毕业生平均水平2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95%;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90分或较上年增幅6%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85分以上或比上一届增幅10%以上。

(三)聚焦社会需求,加强和扩大开放办学

扎根浙江大地,服务社会需要,是学校最根本的发展逻辑和动力源泉,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好地融入健康浙江建设、融入区域发展、融入产业进步、融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通过输送高质量人才和输出高水平成果,为浙江实现“两个高水平”贡献力量。

拓展社会合作领域。强化服务导向,完善激励机制,加快培育科技服务型骨干队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争取知识产权许可与转让5项以上。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建立机制,开展合作研究、项目申报,争取更多横向课题,社会服务项目有新突破,主持重大横向项目8项以上,总到位经费1200万元以上;新建省级及以上产学研平台2个以上。扎实推进与知名企业战略合作项目的实施,更好融入大健康产业发展。深化校地合作,主动对接政府,拓展学校和附属医院的发展空间。加强智库建设,积极参与区域健康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中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决策咨询与规划制定。

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境)外知名大学合作,鼓励教师出国研修、访学、攻读学位,加快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推动葡萄牙中医孔子学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改进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支持政策,重点支持中医、中药类专业三个月以上交流生、交换生。拓展研究生海外教学基地,争取选派赴海外学习一个月以上学生占比达2.5%或交换生总量增长30%以上。加强海外智力引进,聘请外籍专家30人次以上。设立专项奖学金,努力扩大学历国际学生教育规模,注册学历国际学生总规模达到500人以上。拓展面向港澳台招生。推动国际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鼓励二级学院成为国际学生培养的主体,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育水平,争取在护理等专业招收国际生。

提升开放办学水平。牢固树立开放办学理念,紧紧抓住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融入高等教育发展、医药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整合资源,推进中医药科学院建设,推动对外开放,实现学科、专业相互开放,教学、科研资源充分共享,打破各单位之间的界限、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核心竞争力。推进资产经营公司下属企业和学校门诊部的发展,参与社会竞争、赢得社会认可。充分发挥研究生院功能,争取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课程进修班招生增长30%以上。加强继续教育规范化、品质化建设,实现教育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四)聚焦机制改革,推动附属医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引领和推动医院发展。强化学校对医院的领导与统筹,引导附属医院主动对接国家医改新政策,不断提升医院治理能力和发展水平。指导附属医院明确目标定位,加强特色优势凝练,统筹协调各附属医院差异化发展,推动附属一院中西医并重、两院区并进,推动附属二院拓展医疗空间、强化中医特色,推动附属三院发挥针推康复优势、夯实相关学科基础。指导附属医院加强分院建设,积极参与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合作模式,分别推进浙北腔镜中心、中西医结合医联体和康复分院建设。持续推动附属口腔医院发展。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合力建设好第四临床医学院。梳理明确非直属附属医院功能定位,开展非直属附属医院复审评估,新增1-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推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指导各直属附属医院加强医疗安全,扎实推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医疗技术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健全督查机制,增强附属医院安全意识,持续开展附属医院医疗、廉政、消防、后勤、信息、维稳等全面督查。指导完善医院质量管理部门职能,开展质量管理培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指导完善医疗、质管联席例会等工作制度,开展医疗安全与质量分析,完善质量与信息季度简报,建立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加强学科专科建设。全力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项目建设,争取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扎实推进现有重点学科专科、科研平台、名中医工作室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大人才引培力度,进一步改善队伍结构,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着力提升学科专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等组织建设,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扩大浙江名中医馆社会影响。

扎实推进医教协同。贯彻落实国务院医教协同有关精神,进一步完善医教协同机制和管理办法,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强化和落实附属医院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医教结合举措,附属医院应建立健全教学科研激励约束机制,建好“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学术产出的贡献度。完善医教一体化模式改革,推进护理学院、医技学院、基础医学院等与附属医院的合作,进一步推动落实“学校教师下临床,医务人员进课堂”的医教结合模式。

(五)聚焦激发活力,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

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内部治理体系,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不断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理顺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资源配置与服务等机制,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和运行效能,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校院两级党政议事规则,制定议事清单和权责清单。落实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职权。坚持以改革为引领,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加强民主管理和议事协商,健全民主党派、群团组织和师生员工参与管理决策的机制,实行教代会执委会和工会委员会分设改革,推进党务校务信息公开。围绕重点高校建设,做好省部共建方案论证。贯彻“最多跑一次”理念,推进管理创新,优化办事流程。完善校区管理机制,推进滨江学院建设。做好“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及核心指标调整。

完善学科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的学科建设协同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学科建设责任落实,进一步明确学校、学院、学科、研究所(研究室)等的学科建设责权利,进一步落实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负责人、学术骨干、学科秘书的工作任务与奖惩措施。推进科研机制改革,继续完善校级研究所的建设与管理,逐步实施研究团队PI制管理。继续加大对学科绩效的奖励力度,实施ESI学科论文奖励制度。加强学位点内涵建设,促进学科与学位点协同发展。创新博士后流动站管理机制,全职博士后招收比例提升至70%,切实提高博士后对学科的贡献度。

完善人才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明确校院两级人才工作责任,落实校院领导人才工作联系制度、例会制度,逐步形成更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的学科人才责任制度和考评机制,形成全校大协同、大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切实发挥学院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全面实施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以目标绩效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人才考评机制、晋升晋级机制、同台竞技机制、资源配置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以及各类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创造良好环境。

(六)聚焦保障服务,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功能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和实力的提升,各方面改革探索不断深入,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管理、资源、资金等方面不平衡的矛盾更加凸显。要不断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塑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凝心聚力,弥补短板,全面提升服务支撑保障能力。

提升保障服务能力。加强统筹规划,积极拓展办学空间,调整校区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服务保障教学科研。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确保年底前完成医学实训楼主体工程;加快推进医学基础教学实验室布局调整;推进图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和充分利用图书馆空间,创造舒适优雅学习环境。不断改善科研条件,6月底前建成启用医学科研中心;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推进实验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实施实验室综合效益评价和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考核。深化智慧校园建设,以优化教务、学工两大信息系统为重点,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推进信息与数据应用,着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保障服务水平,完善设备采购论证办法,制定托管单位监管办法,启动滨文校区学生公寓改造,全面实施公用房有偿使用制度,完成公车改革,减少支出成本,创建国家节约型示范单位。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校区联动、校警联动的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实施安全稳定一票否决制度,加强全方位安全管理及防范,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提升资金运筹能力。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教学科研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落实教职工争取社会捐资的激励政策,实现社会捐赠金额较上年增长20%以上;鼓励学院合法自主创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争取全年教学经费占比和生均实习实训经费较上年增长20%,生均图书信息资源经费投入在省属高校中列前20%。推进校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无形资产开发利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确保预算执行率符合要求。探索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切实防范财务风险。

提升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为契机,推动文化校园建设,引导师生爱校荣校、追求卓越。注重“浙派中医”研究与宣传,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将药用植物园建成校园文化地标,丰富中医文化长廊内涵。加强学术文化建设,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发挥新媒体联盟作用,统筹网络文化建设,增强对外宣传力度和成效。建立校园环境持续整改优化的长效机制。加强校友文化建设,建立面向校友的发展通报会和定期探访制度。启动6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

(七)聚焦从严治党,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举措,不断提高党建质量,提升领导水平,切实增强党对学校发展的政治引领力、人心凝聚力和组织动员力。

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教育党员干部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突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锻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和新党章,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担当新使命”实践系列活动,引导师生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服务中心促发展。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全面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办好思想政治工作网,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深化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成立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学会。讲好浙中医大故事、传远浙中医大声音,为学校建设发展鼓劲加油、营造氛围。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各级干部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制定《2018-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完善分层分类培养体系,着力提高干部的德才素质和履职本领。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切实做好干部管理服务工作。

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组织开展“基层党建质量年”行动,健全党支部“堡垒指数”管理机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坚持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

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中纪委、省纪委全会和教育工委有关会议精神为引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一岗双责”。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各项纪律严起来。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纠正“四风”新表现,有效改善“庸、懒、散、慢”“中梗阻”等现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推进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清廉教育”建设。

做好统战群团离退休工作。贯彻落实党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各项方针政策,支持和引导各民主党派团体成员更好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推动师生员工立足岗位创新创业创优。加强离退休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离退休教职工的水平和成效。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时代赋予我们新使命,新使命需要我们新作为。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育人初心,同心同向同行,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坚实的步伐,全面推进重点高校建设,奋力谱写浙江中医药大学美好新篇章!

Copyright © 2018浙江中医药大学工会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邮编:310053     电话: 0571 - 86613560    邮箱:
gonghui@zcmu.edu.cn

工会微信公众号
工会微信公众号